译文
沿着汝河的大堤走,砍伐山楸树的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虑的心情就像早晨挨饿一样难受。
沿着汝河的大堤走,采伐山楸树的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不要再弃我远去。
鳊鱼的尾巴颜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须供奉!
注释
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fén):水涯,大堤。
条枚: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nì):饥,一说忧愁。
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这在诗之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 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没有人能来肩负。“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近人多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丈夫之作。此诗的产生年代当在西周崩溃之际。从西周早期开始,就曾不断向淮汉一带拓展统治空间,因而在那里驻扎军队。王朝崩溃,还有许多将士留在南方。征夫久役归来,妻子为挽留丈夫而唱此诗;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征夫并未归来,是妻子在家思念远方服劳役的丈夫,诗中的见面情景是妻子的想象。
参考资料:完善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 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 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 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 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 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 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 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 “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