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止。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有。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有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仿佛见到了他的身影。梦醒后满腔幽恨,放下酒杯,想要唱歌却又止住。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夏天在北窗前高卧乘凉,秋天在东篱旁自醉自醒。你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
我深信这位先哲并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气,凛然如生。我们虽然相隔古今却心事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即使今后我难免出来做官,但荣华富贵已无味可品。为什么隐居东山的谢安又要出仕?人们都说这是为了世间苍生。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
渊明:即东晋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词之上片开篇便道:“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此句法颇具匠心,别具一格。陶渊明与作者,本属志趣迥异、性格殊途之人,然作者却言二人已神交已久,梦中得以相见。这般表述,于寻常读者而言,难免心生突兀、惊诧之感,却也正因如此,在读者心间镌刻下深刻印记,引人反复咀嚼玩味。“老来”二字,尤为精妙,它特指作者年少之时,或驰骋疆场、驱马扬鞭,或运筹帷幄、筹划抗金大计,彼时一心收复故土,与那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陶渊明自是无缘相见;直至暮年,遭受压抑排挤、壮志难酬之际,方才有机会与渊明“相识”。此开篇之语,于读者而言,初觉意外,细思之下却又觉顺理成章。而作者以平和之态娓娓道来,更添几分深沉厚重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尚无确凿的资料可以证明,不过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绪来看,此词可能作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退居瓢泉,于是满腹心事,一腔幽怨,一发而不可遏止,遂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音,而作此词。

参考资料:完善

1、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简析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是一首赞扬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词作。上片先写词人梦见陶渊明,极写对他的思慕景仰之情。接写他的高风亮节,耻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里。再写其隐居田园,亦非浑身静穆,此中应别有深意;下片换头两句称颂陶渊明精神永存,富有生气;继写与之心境相通,当为异代知音;最后抒怀明志,宁田园而终也不同流合污,即便出山再仕也志在为民,并不求个人荣华。全词将叙述、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朴实厚重,格调恬淡清和,在辛词中别具一格。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38篇诗文  169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秦观 秦观〔宋代〕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